联系我们    |    网上商城        
搜产品
搜文章
  • 厦门助听器领航家-厦门益耳助听器中心
  • 厦门助听器促销-厦门助听器优惠-厦门助听器-益耳助听器中心
  • 厦门助听器品牌-厦门益耳十大助听器品牌无忧选配
  • 厦门儿童助听器-厦门儿童助听器专卖店-厦门奥迪康助听器-厦门奥迪康儿童助听器-厦门益耳助听器中心
  • 厦门隐形助听器-厦门超小型助听器-峰力伦巴威10CIC助听器-厦门益耳助听器中心
  • 厦门瑞声达助听器-厦门瑞声达助听器专卖店-厦门助听器-益耳助听器中心
  • 厦门变频分体式助听器-峰力助听器-厦门益耳助听器中心
  • 厦门隐形助听器-IIC助听器-厦门助听器-益耳助听器中心
  • 厦门防水助听器
  • 厦门耳鸣掩蔽助听器专家-厦门助听器-益耳助听器中心
12345678910
  手机: 13950181258
  电话: 0592-5566848
  地址: 厦门市仙岳路452号松柏湖花园9号店面( 松柏侨建花园、交通银行、松柏欧菲整形医院正对面,得心药房南15米)
厦门助听器-选择厦门益耳的理由
  当前位置:首页 > 助听器与听力 > 听力学及听力损失
听损人士在嘈杂环境下聆听的差别

 


为什么戴了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听力还是不能像正常人一样?

 

尤其是在嘈杂环境下,经常是只听到“哇啦哇啦”的声音,可是一句也听不清?

 

听损人士和正常人在嘈杂环境下聆听的差别是什么呢?

 

 

 


正常人为什么能在嘈杂环境下听清楚讲话?

 


日常生活中,多数语音识别是在嘈杂环境下进行的。比如会场、教室、餐厅、地铁、车站等都是嘈杂环境。

 

但是,听力正常的人即使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下,也能识别并听懂目标声音,是如何做到的呢?

 

研究人员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声音掩蔽(噪声对目标声的干扰)主要有2种

 

◆ 能量掩蔽:主要发生在耳蜗,与目标声音争夺外周加工资源。


◆ 信息掩蔽:主要发生在中枢听觉系统,在感知觉层面与目标声争夺中枢加工资源能量。

 

能量掩蔽和信息掩蔽有啥不同呢?举个例子:

 

老师在课堂上讲话,窗外飞过一架飞机,产生轰隆轰隆的声音,这个声音对老师的声音带来的就是能量掩蔽。

 

老师在课堂上讲话,你旁边的同学在大声的聊天,他们的语音对老师的声音带来的就是信息掩蔽。

 

很多研究发现,听力正常的人可以通过多种线索来降低信息掩蔽的干扰。比如:通过对目标说话人嗓音的熟悉、对目标说话人身份的熟悉、知道目标说话人的位置、对聊天内容的预判以及手势、唇动等视觉线索。

 

 

 

 

第二,生活中环境的嘈杂程度不止于各种各样的噪音,还有一种叫做回声(混响环境)。

 

任何一个坚硬的平面都可以对声音进行反射,产生回声。任何一个可以产生回音的环境都叫混响环境。混响环境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会议室、学校教室等都是混响环境。

 

为什么正常人在环境中听不到回音,而且仍然可以正常交流呢?

 

研究者发现,在混响环境下,主要的去信息掩蔽作用是由主观空间分离带来的。主观空间分离是一种基于优先效应的目标声和干扰声之间的主观空间分离

 

什么叫优先效应呢?比如说,1个声音,同时从左右两边播放,我们听到的是1个声音,但如果右边领先左边1秒钟播放,我们听到的就是一前一后2个声音。但如果缩短这个时间差,右边的声音只领先3毫秒,我们听到的声音又变成1个,并且感知到的声像位置来自领先声的附近。这就是优先效应

 

由于优先效应,落后声能够被领先声捕捉,从而落后声和领先声融合为一个声音,大大减轻了回声,降低了我们在嘈杂和混响环境中加工语音的难度

 

听力正常者的听觉中枢都具有这个功能。因此,尽管环境的四面八方都充斥着回音,但正常人平常其实是听不到回音的。

 

听力损失人士的听觉中枢主观空间分离能力减弱,优先效应下降,因此容易受到回声的干扰

 


研究者们还研究了人在信息掩蔽下进行语音识别产生的神经活动。研究表明,对于被动听和主动听两种情况,在能量掩蔽条件下,目标声音引发的脑电活动相差不大;但是在信息掩蔽条件下,主动听引发的脑电活动明显增大

 

也就是说,信息掩蔽下的语音加工高度依赖于注意的参与。继续研究发现,在混响环境中更是如此。

 


听障重建者和听力正常者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很多听力重建者,安静条件下语音识别还可以,但是一旦有语音干扰,就听不清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2005年研究者做过一项正常人和听力重建者在信息嘈杂环境下言语识别阈值的对比。

 

研究发现,正常人在能量掩蔽下,言语识别阈(SRT50)是﹣5dB,即能量掩蔽下,噪音比目标声响5dB,语音识别仍然能够达到50%。而在信息掩蔽下,言语识别阈(SRT50)是-20dB,即使噪声比目标声高20dB,仍然能够对目标语音识别达到50%。可见,正常人的抗信息掩蔽能力是很强的。

 

但听力重建者抗信息掩蔽的能力特别差,在信息掩蔽下言语识别阈(SRT50)是10dB,也就是目标声至少高10dB,才能达到目标语音识别50%。

 

前边介绍到,正常人在信息掩蔽下的语音加工高度依赖于注意的参与。那么,听障者是不是因为听觉注意有问题,才导致嘈杂环境下语音加工比较差呢?

 

研究发现,听力重建者在嘈杂环境下语音加工的神经活动和正常人的确是有区别的

 

 

 

 

正常人的语音信号刺激听觉皮层之后,听觉皮层把信号传导到前额叶皮层,前额叶是人的注意调控的中枢,所以可以反过来再对听觉皮层进行调控。于是听觉皮层就知道如何加工语音,完成去掩蔽的作用

 

但是对于听力重建者来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前额叶皮层几乎没有被激活。因为无法把语音信号很好地传导到前额叶皮层,也就无法进行注意调控。这就严重影响了嘈杂环境下的语音识别能力,包括他们在回声中聆听的听力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别呢?

 

 

也许很多人会奇怪,听力重建者应该只有耳朵跟正常人是不一样的,大脑应该跟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呀。为什么他们听语音时大脑活动会和正常人差别那么大呢?

 

这里用大脑皮层的发展发育过程解释了这一问题。

 

 

 

 

人的大脑约有860亿个神经元,在一个人出生时这860亿个神经元就已经存在了。当接受到外界感觉信息的刺激后,为了传递这个感觉刺激,两个神经元之间就会建立功能连接,最终形成复杂有序的神经网络。语言加工的神经网络也是这样形成的。对于正常人来说,出生之后能源源不断的听到声音,刺激听觉皮层,所以加工语言的神经网络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大脑具有可塑性。当我们发生了听力损失,时间久了,已经建立的神经元之间的连结会消失。听损未干预的时间越久,神经元的连接就会变得越来越少

 

对于已经建立起听觉言语加工通路的人士,听损未干预的时间越久,听觉神经通路损失的就越大,言语识别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如噪声和回声的能力就越差

 

对于儿童和婴儿,他们的大脑跟正常人大脑的区别就是,出生后有一段时间是听不到声音的,听觉皮层受不到刺激,影响了语言加工通路的建立。婴儿大脑中的这些神经元大多数是彼此孤立的,神经元之间没有建立起连接

 

 

 

 

所以儿童关键期之前进行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干预得越早,语言加工通路就建立得越早、越牢固,干预得太晚,语言加工通路可能就无法建立起来了。

 

所以我们一直在强调对于听损人士,尤其是听障儿童,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相关阅读:助听器与大脑听觉的可塑性

        戴助听器在嘈杂环境下的聆听技巧

        一组噪音下聆听的助听器训练方案

        与人交谈时间一长就累该怎么办?

        听损人士嘈杂餐厅环境聆听技巧

        提高噪声中助听器效果(一)-了解噪声

 

 

 

>> 下一篇(中耳炎千万不能拖!小心并发症!)..
>> 上一篇(耳朵平时到底该不该掏)..
相关资讯
热门文章
益耳最新厦门助听器促销优惠
峰力美人鱼儿童助听器
奥迪康脑聆听双频儿童助听器
厦门峰力助听器梦平台产品
厦门奥迪康助听器绿Plus平台
厦门瑞声达助听器瑞聪系列
2016斯达克助听器全新产品
厦门西门子助听器Joy8欢悦8
厦门唯听助听器梦想系列
峰力助听器狄安娜(Dalia)系列
厦门峰力助听器达芙妮系列
厦门瑞声达助听器恩雅系列
厦门瑞声达助听器聆客3代
产品展示
友情链接 申请友情链接请联系QQ:735589102
厦门助听器 漳州助听器 泉州助听器 厦门助听器专卖店 厦门儿童助听器 厦门老人助听器 厦门瑞声达助听器 厦门西门子助听器
厦门峰力助听器 厦门奥迪康助听器 厦门斯达克助听器 厦门唯听助听器 厦门力斯顿助听器 婚纱摄影 厦门社保代缴 厦门公司注册
厦门卷闸门厂家
Copyright @2009 All rights Reserved 厦门益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10028167
【厦门思明区助听器】|【厦门湖里区助听器】|【海沧助听器】|【翔安助听器】|【同安助听器】|【集美助听器】|【杏林助听器】
手机:13950181258(微信同号) 电话:0592-5566848 厦门益耳助听器中心,厦门助听器元老,福建难找自有店面经营、至专业的厦门助听器专卖店
地址:厦门思明区仙岳路452号松柏湖花园9号铺(松柏侨建花园、交通银行、松柏欧菲整形医院正对面) 公交地图等详见网站最上方"联系我们"栏目
打造厦门助听器|泉州助听器|漳州助听器|福州助听器|莆田助听器|石狮助听器|晋江助听器|龙海助听器|龙岩助听器|宁德助听器|三明助听器|南平助听器|安溪助听器等福建领航助听器验配
搜产品
搜文章

听损人士在嘈杂环境下聆听的差别

 


为什么戴了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听力还是不能像正常人一样?

 

尤其是在嘈杂环境下,经常是只听到“哇啦哇啦”的声音,可是一句也听不清?

 

听损人士和正常人在嘈杂环境下聆听的差别是什么呢?

 

 

 


正常人为什么能在嘈杂环境下听清楚讲话?

 


日常生活中,多数语音识别是在嘈杂环境下进行的。比如会场、教室、餐厅、地铁、车站等都是嘈杂环境。

 

但是,听力正常的人即使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下,也能识别并听懂目标声音,是如何做到的呢?

 

研究人员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声音掩蔽(噪声对目标声的干扰)主要有2种

 

◆ 能量掩蔽:主要发生在耳蜗,与目标声音争夺外周加工资源。


◆ 信息掩蔽:主要发生在中枢听觉系统,在感知觉层面与目标声争夺中枢加工资源能量。

 

能量掩蔽和信息掩蔽有啥不同呢?举个例子:

 

老师在课堂上讲话,窗外飞过一架飞机,产生轰隆轰隆的声音,这个声音对老师的声音带来的就是能量掩蔽。

 

老师在课堂上讲话,你旁边的同学在大声的聊天,他们的语音对老师的声音带来的就是信息掩蔽。

 

很多研究发现,听力正常的人可以通过多种线索来降低信息掩蔽的干扰。比如:通过对目标说话人嗓音的熟悉、对目标说话人身份的熟悉、知道目标说话人的位置、对聊天内容的预判以及手势、唇动等视觉线索。

 

 

 

 

第二,生活中环境的嘈杂程度不止于各种各样的噪音,还有一种叫做回声(混响环境)。

 

任何一个坚硬的平面都可以对声音进行反射,产生回声。任何一个可以产生回音的环境都叫混响环境。混响环境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会议室、学校教室等都是混响环境。

 

为什么正常人在环境中听不到回音,而且仍然可以正常交流呢?

 

研究者发现,在混响环境下,主要的去信息掩蔽作用是由主观空间分离带来的。主观空间分离是一种基于优先效应的目标声和干扰声之间的主观空间分离

 

什么叫优先效应呢?比如说,1个声音,同时从左右两边播放,我们听到的是1个声音,但如果右边领先左边1秒钟播放,我们听到的就是一前一后2个声音。但如果缩短这个时间差,右边的声音只领先3毫秒,我们听到的声音又变成1个,并且感知到的声像位置来自领先声的附近。这就是优先效应

 

由于优先效应,落后声能够被领先声捕捉,从而落后声和领先声融合为一个声音,大大减轻了回声,降低了我们在嘈杂和混响环境中加工语音的难度

 

听力正常者的听觉中枢都具有这个功能。因此,尽管环境的四面八方都充斥着回音,但正常人平常其实是听不到回音的。

 

听力损失人士的听觉中枢主观空间分离能力减弱,优先效应下降,因此容易受到回声的干扰

 


研究者们还研究了人在信息掩蔽下进行语音识别产生的神经活动。研究表明,对于被动听和主动听两种情况,在能量掩蔽条件下,目标声音引发的脑电活动相差不大;但是在信息掩蔽条件下,主动听引发的脑电活动明显增大

 

也就是说,信息掩蔽下的语音加工高度依赖于注意的参与。继续研究发现,在混响环境中更是如此。

 


听障重建者和听力正常者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很多听力重建者,安静条件下语音识别还可以,但是一旦有语音干扰,就听不清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2005年研究者做过一项正常人和听力重建者在信息嘈杂环境下言语识别阈值的对比。

 

研究发现,正常人在能量掩蔽下,言语识别阈(SRT50)是﹣5dB,即能量掩蔽下,噪音比目标声响5dB,语音识别仍然能够达到50%。而在信息掩蔽下,言语识别阈(SRT50)是-20dB,即使噪声比目标声高20dB,仍然能够对目标语音识别达到50%。可见,正常人的抗信息掩蔽能力是很强的。

 

但听力重建者抗信息掩蔽的能力特别差,在信息掩蔽下言语识别阈(SRT50)是10dB,也就是目标声至少高10dB,才能达到目标语音识别50%。

 

前边介绍到,正常人在信息掩蔽下的语音加工高度依赖于注意的参与。那么,听障者是不是因为听觉注意有问题,才导致嘈杂环境下语音加工比较差呢?

 

研究发现,听力重建者在嘈杂环境下语音加工的神经活动和正常人的确是有区别的

 

 

 

 

正常人的语音信号刺激听觉皮层之后,听觉皮层把信号传导到前额叶皮层,前额叶是人的注意调控的中枢,所以可以反过来再对听觉皮层进行调控。于是听觉皮层就知道如何加工语音,完成去掩蔽的作用

 

但是对于听力重建者来说,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前额叶皮层几乎没有被激活。因为无法把语音信号很好地传导到前额叶皮层,也就无法进行注意调控。这就严重影响了嘈杂环境下的语音识别能力,包括他们在回声中聆听的听力

 

 

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差别呢?

 

 

也许很多人会奇怪,听力重建者应该只有耳朵跟正常人是不一样的,大脑应该跟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呀。为什么他们听语音时大脑活动会和正常人差别那么大呢?

 

这里用大脑皮层的发展发育过程解释了这一问题。

 

 

 

 

人的大脑约有860亿个神经元,在一个人出生时这860亿个神经元就已经存在了。当接受到外界感觉信息的刺激后,为了传递这个感觉刺激,两个神经元之间就会建立功能连接,最终形成复杂有序的神经网络。语言加工的神经网络也是这样形成的。对于正常人来说,出生之后能源源不断的听到声音,刺激听觉皮层,所以加工语言的神经网络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大脑具有可塑性。当我们发生了听力损失,时间久了,已经建立的神经元之间的连结会消失。听损未干预的时间越久,神经元的连接就会变得越来越少

 

对于已经建立起听觉言语加工通路的人士,听损未干预的时间越久,听觉神经通路损失的就越大,言语识别能力和处理复杂问题,如噪声和回声的能力就越差

 

对于儿童和婴儿,他们的大脑跟正常人大脑的区别就是,出生后有一段时间是听不到声音的,听觉皮层受不到刺激,影响了语言加工通路的建立。婴儿大脑中的这些神经元大多数是彼此孤立的,神经元之间没有建立起连接

 

 

 

 

所以儿童关键期之前进行干预是非常重要的,干预得越早,语言加工通路就建立得越早、越牢固,干预得太晚,语言加工通路可能就无法建立起来了。

 

所以我们一直在强调对于听损人士,尤其是听障儿童,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相关阅读:助听器与大脑听觉的可塑性

        戴助听器在嘈杂环境下的聆听技巧

        一组噪音下聆听的助听器训练方案

        与人交谈时间一长就累该怎么办?

        听损人士嘈杂餐厅环境聆听技巧

        提高噪声中助听器效果(一)-了解噪声